一场从脚手架上跌落的意外,一次跨越千里的艰难执行,一份彰显司法温度的判决——近日,金凤区人民法院运用失信惩戒措施,成功为受伤农民工孙某追回5万元工伤赔偿款,用司法利剑守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
2023年4月,孙某在金凤区某建筑工地施工时,不慎从两米多高的凳架上坠落,导致锁骨、肋骨多处骨折。历经27天住院治疗和长达数月的诉讼维权,法院最终判决用人单位支付孙某6万余元赔偿。然而,胜诉的喜悦很快被执行的困境冲淡——用人单位以经营困难为由,迟迟不肯履行判决。
“当看到法官通过网络查控发现公司账户空空如也,我的心都凉了半截。”孙某回忆道。让他感动的是,执行法官不远千里奔赴西安,实地调查公司经营状况。在确认企业确实面临暂时困难后,法官组织双方达成和解:孙某主动将赔偿款降至5万元,公司承诺一周内付清。
令人愤慨的是,善良的让步换来的却是恶意的失信。约定的付款日过后,公司不仅分文未付,甚至拒接电话、断绝联系。“这种行为严重突破了诚信底线!”承办法官表示。
面对这一情况,金凤区人民法院果断出手:将该公司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并对法定代表人发出“限高令”。这一措施立竿见影——该公司很快发现自己在招投标、融资贷款等方面处处受限,法定代表人高铁飞机都无法乘坐。
在信用惩戒的强大压力下,公司最终主动联系法院,全额支付了赔偿款。“感谢法院为我撑腰,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温暖和力量!”收到款项的孙某激动地说。
据了解,该案是金凤区人民法院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“一规范二分类三修复”工作机制的典型案例。“我们通过这个案件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:守法诚信者畅行无阻,违法失信者寸步难行。”金凤区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该院将继续完善失信惩戒机制,为优化营商环境和构建诚信社会提供司法保障。(记者 王辉)